鎖右鍵語法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106年10月知動教室預約登記






本教室僅提供低年級每月一次入班登記申請

登記時間:每週一至五~上午第三節
          每週二     下午第一、三節

請於入班前一週向潛能班"沈老師"登記

10月份已預約~知動教室入班時間

(1)10/11(星期三上午第三節)101

(2)10/12(星期四上午第三節)102

(3)10/16(星期一上午第三節)204

(4)10/17(星期二上午第三節)206

(5)10/17(星期二下午第一節)205

(6)10/17(星期二下午第三節)104

(7)10/20(星期五上午第三節)107

(8)10/23(星期一上午第三節)103

(9)10/24(星期二上午第三節)202

(10)10/24(星期二下午第一節)203

(11)10/24(星期二下午第三節)105

(12)10/25(星期三上午第三節)201


(13)10/26(星期四上午第三節)106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三大感覺統合/本體覺、觸覺、前庭覺

感覺統合發展較佳的孩子,
日後無論在求學或者人際關係的處理上,都會是比較好的。


 廣泛的來說,感覺統合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平衡覺、運動覺,是指個體將自己身體和周遭環境的接觸,透過感覺系統,進而傳遞給腦部作出分析,從中獲得學習,再命令身體的運動系統作出反應。

感覺統合的發展與智力發展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感覺統合與大肢體動作以及精細動作的發展才有關係,至於很多家長的疑問是,我的孩子究竟有沒有感覺統合上的障礙,對此萬芳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劉姸廷表示,事實上感覺統合障礙的治療確實有其黃金期,因此越早治療越好,可從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互動測試反應,並且確認這樣的行為模式是否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不過感覺統合問題時常牽涉到家庭關係與孩子本身的能力,因此實際上必須帶著孩子一同接受專業的評估。

此外,根據臺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廖笙光技術長指出,其實感覺統合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與整體時代環境,還有家庭配置轉變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因為少子化的衝擊,每個孩子在家中都受到無微不至的照護,特別是都會區的孩子,因為居住環境空間限制,因此活動的空間變小。於是,他們顯少會有自己動手拿湯匙吃飯的習慣,父母因為怕小孩沾染細菌,因此常常抱著他們,導致孩子們爬行的機會變少了。這是整體環境、社會價值驅使下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廖笙光技術長特別提出:「當我們在做巡迴演講時就發現,都會區的家長十分關心感覺統合的問題,但鄉下的家長較為關注發展遲緩的問題,這就是區域生活習慣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Topic1本體覺






 個體對自我的身體形狀概念

所謂本體覺,劉姸廷治療師表示就是個體在閉眼的狀態下,能否靠自我身體的感覺去執行動作,像是當小孩趴在一部推車上,如果車子歪掉了,他是否能感覺到這樣的改變,並且移動身體做出調整。廖笙光技術長也進一步說明,本體覺也是一種察覺自己身體手腳位置的表現,與個體對自我身體形狀的概念相關,像是一個人在模仿對方的時候,事實上他是不需要看自己就可模仿,因此本體覺與動作流暢度有很大的關聯。而本體覺發展歷程大致從粗大動作,到精細動作,到發展出認知能力,大約在5~6歲左右會發展完成,但廖笙光技術長也特別指出,每一個小孩在發展本體覺時,可能會面臨到些許的障礙,像是在自己身體突然長大的過程中,那段時期他的本體覺發展就會較差,這也是對自我身體不習慣的一種表現。

碰撞、跌倒 悉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反應

當然,本體覺的發展是否良好,需要依賴父母的悉心了解,並透過簡單的觀察方式,其實都可發現。劉姸廷治療師表示,若有本體覺障礙的孩子,多數都可在上幼稚園的時後發現,因為他必須要與群體生活,會有不一樣的表現,若他對多數的其他小朋友都做出不當的行為反應(像是握手、丟球力道過大),那麼可能就有本體覺方面的障礙,另一方面因為當孩子在學齡前與手足生活時,還牽涉到習慣相處模式問題,因此是較難界定的。因此,缺乏本體覺的孩子,劉姸廷治療師與廖笙光技術長大致列出以下顯而易見的問題:
* 不會控制力道,與人握球或丟球會過於用力。
* 容易碰撞、弄倒東西。
* 莫名其妙的弄壞東西。
* 行為較為笨拙,容易跌倒。

因此,劉姸廷治療師特別提醒家長們,不只要觀察孩子日常生活的表現,與同儕相處的情形,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記錄孩子每次出現不正當行為時的因果關係,了解他出現那個行為的當下,是否有原因,如果只是單一事件,像是有東西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影響了他的行為,那麼則可再觀察,但若總是這樣,且沒有原因,那麼則務必前往專業醫療機構評估。

小遊戲 刺激本體覺發展

小孩的感覺統合發展,其實與生活環境、父母的協助有很大的關係。而針對本體覺的協助,其實也有許多小方法,廖笙光技術長特別指出,本體覺的感覺接受器在關節、肌腱處,因此可多讓小孩玩一些可撐手(爬)、出力(彈跳床)的遊戲,因此多爬對寶寶的發展是絕對有助益的,不過每個孩子的發展進度不一,有許多寶寶爬得時間很短暫,很快就學會走路了,面對這種狀況,我們並無法阻礙寶寶的發展,也沒有必要在寶寶站起來的時候,又刻意絆倒讓他練習爬,因此廖笙光技術長表示,如果寶寶有提早走的情形,那可協助訓練他的背部肌肉力量,比如說:鑽紙箱、攀爬繩索、舉手投籃等等,都可從遊戲中獲得加強。至於協助本體覺發展的方法,廖笙光技術長與劉姸廷治療師則提出以下建議:

* 在寶寶還小時,可先帶他認識自己的手腳,比如說拿起他的手,然後對他說:「這是你的手手」,當寶寶玩自己的手腳時也不要阻止他。

* 周邊視野的訓練,也就是讓周邊環境的景物移動,但小孩自己不動的一種方式,而多爬也可讓周邊環境配置不同。

* 推牆壁(或者是兩人互推),訓練控制力道。
* 拔河(拉得時候有時鬆,有時緊,讓小孩自己拿捏)。
* 攀爬繩網(看著一個目標物,並訓練手腳協調)。

Topic2觸覺

觸覺 與保護、區辨反應相關

所謂觸覺,劉姸廷治療師表示就是接觸外界刺激給予皮膚表面的受器,而廖笙光技術長則進一步解釋,觸覺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概念,在小孩兩歲之前觸覺的發展即會完成:

1. 保護反應:像是當一個人被刺到後,就會立即做出反應,與刺、痛、熱、癢、冷、熱等感覺相關,主要是因為這種感受容易引發情緒反應,出現喜怒無常的表現,對小孩而言很不舒服。

2. 區辨反應:與形狀、輕重、質地判斷有關,這牽涉到精細動作的發展,像有些人戴了手套後要拿鑰匙開門,就會變得很困難。

不過,談到感覺統合,其實與個人閾值有很大的關連,劉姸廷治療師表示,所謂閾值就是令對象發生某種變化所需的某種條件的值,以感覺統合來說,就像是一種對感覺所需要的刺激門檻,而每個人的感覺敏感度不同,因此閾值較高的人就需要更高的刺激才能被滿足,與個人的家庭所提供的刺激有很大的關係。對於觸覺而言,有些小孩穿了毛衣就會感覺刺刺的不舒服,或者是不小心被人碰到皮膚,這種類似的不舒服感受甚至會引起焦慮、易怒,讓情緒爆發,進而影響人際關係互動,這種小孩的閾值就較低,容易有觸覺防禦的表現。


觸覺發展佳 穩定度高

基本上觸覺的功能與口、手、全身都有關,廖笙光技術長指出,所謂觸覺就是全身最大的感覺系統,口、臉是最敏感的,特別是嬰兒,就如同他們的口腔期一樣,拿到一樣物品後會啃啃看,用這種方式來區辨物體,不過口腔感覺越敏感的人,日後挑食的狀況比較嚴重。因此,良好的觸覺發展,有助於增加情緒穩定度,在精細動作的表現佳,且較容易專注、平靜。當然,一般的父母對於小孩的觸覺敏銳度是否正常,可能也無從評判起,不過其實媽咪可留意寶寶的表現,就可稍加了解,廖笙光技術長則說明,當媽咪抱起小寶寶時,可觀察他會不會貼著你的胸口,有些小寶寶因為不喜歡這種肢體的接觸,因此會頂你,或者掙脫,甚或是在換尿布的時候,會表現得特別不安穩,或者時常睡不好覺,這種觸覺敏感的表現,其實從寶寶身上就可發現。而劉姸廷治療師也特別針對大一點的小朋友,對於觸覺敏感的表現提出以下要點歸納:

1. 穿衣服的時候感覺特別不舒服。
2. 吃東西對某些口味特殊、口感奇特的食材敏感。
3. 不小心被碰到時會特別易怒。
4. 對於空間小、人多的地方感到很焦慮,因為不喜歡那種人擠人的感覺。
5. 玩過山洞的遊戲時,害怕身體與人接觸。

小遊戲 刺激觸覺發展

針對不同年紀的小孩,給予適當的觸覺刺激,主要可讓小孩的情緒更穩定,也有助於日後人際關係的發展

Topic3前庭覺

前庭覺 維持平衡、判斷加速

前庭覺的作用,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廖笙光技術長指出,前庭覺是透過內耳傳達關於重力、平衡、空間與動作的訊息,判斷加速度,瞭解頭部、身體相對於這個空間的位置,還有移動、進行的方向、速度,可幫助維持身體平衡能力,您可試著做一個把球拋上並接住的動作,事實上人是靠耳朵來判斷加速度,並非靠視覺來判斷,因此接到球的時候眼睛是定住原位,不會隨著球而向下移動。此外,前庭覺也與眼球動作的發展相關,像是抄寫就是一種。而劉姸廷治療師也表示,因為前庭覺與平衡能力相關,因此發展不好的孩子在坐車、玩雲霄飛車、盪鞦韆、旋轉遊戲(咖啡杯)時,就特別容易暈車,因為他們對加速度旋轉刺激特別敏感。

對人來說,前庭覺的發展會透過大腦慢慢的整合,然後越來越成熟,不過您可知道,所有感覺統合中,前庭覺其實是最早發展的。廖笙光技術長表示,前庭覺在出生之前就已具備,也就是說當胎兒在子宮內,就可感覺到媽咪日常生活的移動、走動、晃動,無形中都可刺激胎兒的前庭覺,這對感覺統合發展而言就是一種很好的胎教。因此媽咪懷孕期間也最好保持運動、走動的習慣,若缺乏活動反而對寶寶未來平衡感的發展較不好。此外,廖笙光技術長也特別提醒媽咪們,其實胎教不必刻意去做,只要保持心情愉快即可,如果媽咪感覺緊張,那麼孩子出生後也會越緊張,因為這時候媽咪的子宮會收縮,供養血液流量會下降,特別是前三個月會影響最大,因此放輕鬆真的十分重要。


中耳炎的孩子 喜愛過度刺激感

3~4歲之間的孩子特別需要大量的前庭刺激,在這段期間判斷他們的前庭能力也較為準確。對於如何評斷小孩前庭覺的發展,廖笙光技術長指出,日常生活中觀察小孩是否是特別喜歡做衝跑,然後又突然停止的行為。此外,如同先前提到關於閾值的問題,如果前庭覺過度敏感的孩子,那麼就會有特別懼高,下樓梯會緊張,對環境適應力低的表現;反之,若前庭覺遲鈍的孩子,就特別喜歡尋求速度刺激感,且喜歡轉圈圈、晃頭晃腦,翻跟斗、跳彈簧床,甚至喜愛撞牆壁來測試反應,而廖笙光技術長特別指出,這類的孩子有中耳炎的比例較高,主要也是因為內耳不平衡的關係。


小遊戲 刺激前庭覺發展

基本上不論孩子的前庭覺閾值過高或過低,都可藉由一些小遊戲來刺激,廖笙光技術長與劉姸廷治療師則提出以下的遊戲小建議:

1. 翻跟斗、盪鞦韆、跳彈簧床、坐旋轉木馬、玩飛高高等遊戲,可給予正向的刺激。

2. 捲棉被遊戲,媽咪和爸比兩個人可把小孩捲在棉被裡,然後搖晃,有助於觸發前庭。

劉姸廷治療師表示,這些遊戲對增加孩子的注意力很有幫助,不過玩得過程中,強度以及力道要到達閾值才有效果,因此刺激的次數要適中,面對過度敏感的孩子,則要提高刺激度,面對過度遲鈍的孩子,則要減少刺激度,合適的作法才能達到希望的效果。



專家小檔案

廖笙光
學歷 長庚醫學院 職能治療學系
政治大學MBA學分班
經歷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中心 職能治療師
聰敏兒兒童發展中心 兼任治療師
國際感覺統合協會(SII) 認證治療師
臺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 副技術長
現任 臺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技術長


劉姸廷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 碩士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
現任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 職能治療師
新北市學校系統職能治療師


蔡翰霆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碩士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
經歷 新泰綜合醫院 職能治療師
現任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 職能治療師

新北市學校系統職能治療師

平衡感練習

現今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缺乏跑跳空間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有父母形容,現在的孩子,像是關在小籠子裡的飼料雞。
雖然營養豐富,孩子的身體逐漸長大,
肌耐力卻不能伴隨成長,跑也跑不動,跳也跳不高。

遊戲中,運動時,總是充滿挫折感,讓孩子越不愛動,
就越不會動,形成肌力越來越差的惡性循環。


從小訓練孩子的平衡感,提升腿部肌力,有助專注力和社交力!




增加肌肉的力量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動作表現較吃力、動作慢(例如:需要家長手牽著協助,才能走上樓梯),很有可能是孩子的手、腳或軀幹力量不足所造成的,建議家長能帶孩子玩玩下列這些遊戲:

小牛耕田:在伏地挺身的姿勢下,家長幫忙將小孩的雙腳抬起,讓孩子用雙手往前走路,並維持身體一直線,可同時訓練到軀幹與手的力量。但請務必在安全的地面上進行此活動。
兔子跳、鴨子走路:以雙腳往前、往上跳,或是在蹲的姿勢下,兩腳交替往前走來加強腳的力量。
小小幫手:讓孩子幫忙做家事,提東西、端碗盤、擰抹布…等,讓手的靈活度與肌肉力量更好。
小叮嚀:剛開始練習時,不要太急而要求小孩做太多,會導致孩子排斥活動,當孩子覺得腳痠手痠時,可以停止活動並搭配拉筋運動來放鬆肌肉。

訓練身體的平衡
平衡能力不足的小孩,可能會有走路搖搖晃晃,在跑步、玩遊戲時常常摔倒的情形,家長們可以試試以下這些遊戲來增進孩子的平衡感:

平衡木遊戲:公園或校園時常可看見花圃,帶著孩子到這些地方遊玩時,可以試著讓孩子走在花圃周圍的花台上,如走平衡木一般,藉此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
決戰伸展台:在家中的地上貼一條明顯的直線(或是直接找磁磚縫線),讓小模特兒(孩子)走在伸展台上(直線),並盡量保持完美的姿態(腳不可以超線)!如果孩子沿著線走已不是問題時,可以更進一步要求走直線的時候要腳跟接著腳尖走或是倒退走。
金雞獨立:讓孩子單腳站數到10再換腳,如果孩子無法獨立完成,您可以牽著孩子的一隻手來協助他,要注意在單腳站時,期望孩子的身體是保持直立的,不要扭來扭去。
小叮嚀:在進行關於平衡能力的活動時,請家長要注意小朋友的安全;另外,除了與孩子遊戲之外,在日常生活打理方面也可融入平衡訓練,像是讓孩子站著穿褲子或是穿鞋子,都可以趁機訓練到單腳站的能力喔!

動作的協調
有些孩子在動作上沒什麼大問題,但每次與同儕玩遊戲時都表現不佳,讓他很沒自信。家長可以選擇一些結合手、眼動作,手、腳動作的遊戲來陪孩子玩,訓練孩子的協調:

接球:一開始選用大小為中型的皮球,簡單的採用先打地使球反彈再讓孩子去接的方式,等到孩子成功率提高後,再直接以拋物線丟的方式讓孩子接球,藉此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進階版的話則是採用小顆的球。如果家中環境較不適合玩球,也可以吹氣球讓小朋友自己玩喔!
跳房子遊戲:如果無法在戶外進行的話,在家裡也可利用磁磚,讓孩子練習單腳/雙腳跳或是腳打開/併攏跳的轉換,藉此訓練下肢的協調能力。
小叮嚀:要適時調整活動的難易度,讓孩子在遊戲中既能得到成就感又不會覺得太容易,避免讓孩子失敗太多次而失去信心與興趣!

改善心肺耐力
有些家長會反應孩子很容易累,常常玩一下子就滿身大汗的,或是走一會兒就吵著要抱抱,也有的孩子較文靜,不喜歡跑呀跳的,大多時間都是坐著玩。對於體力、耐力較差的小孩,我們可以藉由一些較不費力、時間長的活動(大約30分鐘)來練習,讓孩子從小就培養運動習慣:

散步:帶孩子到公園、校園或家裡附近走走,去探索周遭環境,教導孩子交通規則與安全,路途中也可多與孩子聊天、認識新事物來分散他的疲累感。
騎腳踏車:跟孩子一起到河濱或是公園裡騎騎腳踏車,除了可以增進體力以外,還可以訓練腳的協調跟力氣喔!
追逐遊戲(或是跑操場):較機動性、不太需要準備器具的遊戲,不過需要有寬敞、安全的環境,跟孩子一起玩鬼抓人、紅綠燈、大風吹…等遊戲。
任何孩子有興趣的活動與運動:爬山、踢足球、打排球、跆拳道、游泳…等等。
小叮嚀:戶外的活動請家長特別注意安全,若孩子有氣喘或其他心肺的疾病,請先詢問醫生或治療師的意見。練習心肺耐力的活動,我們會建議至少30分鐘以上,但每個孩子的體力都不一樣,當小孩很喘很累時記得不要勉強喔!可以休息一下再繼續,或是先從10分鐘開始,之後再慢慢加長運動時間。 

參考資料:
1.早期療育機構人員對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實施現況及相關問題看法之研究 / 黃香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2.以社區為基礎的早期介入工作手冊/ 廖華芳/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強化平衡感的親子遊戲

拍泡泡比賽:藉由拍泡泡的遊戲,訓練小朋友的手眼協調,並讓小朋友在追逐泡泡的遊戲過程中,小跑步的步伐更穩定平衡。

直線曲線齊步走:可以先在遊戲的場所,用膠帶貼出直線與曲線的線條數條,讓孩子試著踩在膠帶上跟著走,但規則是每一步都要踩在膠帶上,不可以跨出膠帶的範圍,訓練孩子的平衡感。

走繩索:將繩索為成各種圖形,沿繩索走或跑。
沿著繩索或木棒側向或後退行走。
兩人牽手,走或跑於繩索上。

木梯遊戲走、爬、跳、鑽洞與跳躍等與在木梯間格內跑、雙腳行走等,可以培養平衡,把握瞬間性、韻律感等。


爬網遊戲爬上搖動的網來訓練平衡感相當有幫助,能發展雙手雙腳動作之間的協調能力,並消除攀登高處的恐懼感。


平衡系統的重要性體現在它與大腦有著數量繁多的聯繫。透過這些聯繫可以看出,我們的運動、我們所遇到的環境會影響大腦許多部份,包括那些控制視覺、聽覺、睡眠、消化,甚至學習和記憶的部位。

平衡如何運作?
每個感覺系統都是通過大腦外的感受器(又稱為「受體」)來收集環境訊息的。比方說,視覺系統就是靠視網膜上的光敏感受器來探測可見光。平衡系統依靠的則是內耳中專門感應動作的感受器細胞。

字面上來看,內耳顯然與聽覺有關,但它其實也是平衡系統的收容所。內耳結構如同迷宮,由一系列充滿液體的半規管和導管構成。內耳迷宮中有五個平衡感受器完美地各居其位,可以探測不同類型的運動——三個感受器用來感知頭部轉動,一個感知水平加速度,一個感知垂直加速度(即重力)。

每個平衡感受器都是由成千上萬個帶長毛狀突起的細胞構成。當頭部運動時,一種叫內淋巴(endolymph)的液體會將長毛突起推向特定方向,毛細胞便受到刺激。

內耳中內淋巴的流動十分複雜。當你轉動一個裝著水的碗,得過上一會兒,水才會隨著碗轉動起來。所有的液體,包括我們的內淋巴液,都會由於慣性產生這樣的延遲。

當你的頭剛開始動時,內淋巴尚處於靜止狀態,這實際上會使內淋巴以一種相對較快的速度朝與頭部運動相反的方向流動。這種相對運動讓成列的毛細胞受到刺激,朝一個方向彎曲,於是即探測到了具體的頭部運動。

內淋巴與毛細胞的合作簡潔又精確,為大腦提供了關於頭部運動的恆定訊息流。

在探測頭部運動上,不論運動幅度是大是小,速度或快或慢,也不論運動方向為何,內耳的平衡器官均表現出色。大腦將這些器官發來的訊號精心編譯成一套平衡反射系統,控制著上及頭皮下至腳趾的肌肉,以達到身體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反射不僅可控制肌肉做出平衡的姿勢,還可以控制眼部肌肉。所以在這些反射系統的通力合作下,我們才能在這千變萬化,不斷運動的外界環境中保持身姿和視界的穩定。

為什麼慢跑時看到的景物並沒有上下晃動?
雖然我們精確敏感又負責的平衡系統主要負責保持直立姿勢的平衡,但其實它對控制眼球運動也有著深厚影響。畢竟走路或慢跑形成的上下運動,對我們的視界穩定有著負面影響。

若是手持攝影機一路拍,就算是沿著筆直或平整的道路慢跑,最終的畫面都搖晃不堪。所以看用手持攝影機拍攝的畫面時,總是很不舒服,很難看清樹一類的靜物,因為它們動得太厲害了。

那我們的眼睛表現如何呢?萬幸的是,當我們慢跑時,眼睛所看到的景像是非常穩定的。這要歸功於一個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反射,即前庭—動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


前庭—動眼反射是人們體內最迅速、最活躍的反射之一。在內耳探測到頭部運動後,前庭—動眼反射會控制眼球產生補償性運動,使之匹配頭部的動向(但眼球運動與頭部方向相反)。所以不管我們的頭動得多麼厲害,這種下意識的持續型眼部姿態調節都可以讓我們保持視界穩定。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知覺動作練習

以潛能班學生與低年級學生練習為主

低年級九月份起每月提供一次全班性觀察紀錄課程
提供導師平日加強練習注意個別學生發展現況

時間:每日  上午第三節  或  週二下午第一節
             (如有需求請於一週前向潛能B班沈老師登記確認)                   

學習的發展階段:

分六個階段,只重視其順序,而未強調其時機。
1.大肌肉動作期:獲得正確的「運動感覺的資訊」
2.動作知覺期:經動作的收集資訊後,將資訊構成知覺印象。
3.知覺動作期:由認知訊息來指揮動作,而後以動作驗證之。 
知覺與動作的兩個世界若配合不當或未配合,會因資訊各自有別而矛盾,勢將產生知覺 作用的障礙。
4.知覺期:無須動作之全部介入,即可產生知覺印象。如只靠審視而歸類。
5.知覺概念期:運用知覺辨認作用,由比較異同而產生概念。
6.概念期:將知覺資訊予以類化,經存同去異的抽象作用而產生高層次的知識,用原理原則 等念組成有系統的認知。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知覺動作訓練

本文來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區「早療研習」資料                     邱先富老師講演講義   94/4/23


kephart 的知覺—動作論






一、學習的發展階段:
分六個階段,只重視其順序,而未強調其時機。
1.大肌肉動作期:獲得正確的「運動感覺的資訊」
2.動作知覺期:經動作的收集資訊後,將資訊構成知覺印象。
3.知覺動作期:由認知訊息來指揮動作,而後以動作驗證之。 
知覺與動作的兩個世界若配合不當或未配合,會因資訊各自有別而矛盾,勢將產生知覺 作用的障礙。
4.知覺期:無須動作之全部介入,即可產生知覺印象。如只靠審視而歸類。
5.知覺概念期:運用知覺辨認作用,由比較異同而產生概念。
6.概念期:將知覺資訊予以類化,經存同去異的抽象作用而產生高層次的知識,用原理原則 等念組成有系統的認知。

二、學習發展階段的教育意義
(一)成就動作基礎
1.姿勢:藉著正確姿勢建立空間的據點,並促進迅速與有效動作。
2.兩側感(自我中心的方位感覺):對自己身體兩側的內在認知。
3.方向感(客觀的方位感覺)及參照點:把內在的兩側辨別作用擴大為空間事物的兩側相對關係的概念。
4.身體形象(意識):對於身體位、結構及功能的充分認識,是發展任何動作的起點,有了身體形象為基準,空間的大小及事物占據空間的相對關係位置都可以獲得瞭解。

(二)動作類化作用
1.平衡與姿勢:維持身體的平衡與控制自如的各種姿勢,以認識環境。
2.移動能力:如有缺陷或遲緩,會導玫探索環境與收集資訊的困難。
3.與環境接觸能力:由於接觸動作的類化作用,可產生形狀及形象背景區分等更高層次概念的學習。
4.截取與推出物體的能力:如本項動作能力缺陷,則環境探索動作會為之阻滯,終至於智慧發展遲緩,認知作用失常。

(三)知覺作用的過程 凱伯說:「教學必須以兒童任何學習的整體活動為目標,包括:輸入、統整、輸出、回 饋等過程,任一過程有缺陷,學習將遭遇困難。因此教學宜知覺作用與動作能力並重 且注重統整與回饋」

(四)知覺動作的配合
1.眼協調:動作引導知覺
2.手協調(視、聽動協調):知覺指揮動作
3.多重刺激之聯合 4.多重刺激之轉換

三、知覺動作發展的教學活動
(一)知覺動作訓練
1.平均台:移動身體與維持平衡的動作,前進、後退、側行與轉身等。
2.平衡板:臥、坐、站的前庭刺激,坐與站的動作,玩球或砂包等遊戲。
3.彈簧床:肌肉與平衡控制及身體形象,臥、坐、站的被動與主動彈動,各式彈跳(單腳、雙腳、轉身、膝跳、臀跳等),配合數數跳,配合接球跳等。
4.仰臥動作:頭、手、腳的動作。
5.裝扮模仿:如母鴨走、大象行、兔子跳等。
6.韻律活動:配合音樂節奏的各種步伐及動作。

(二)知覺動作配合
1.大肌肉動作:走、跑、跳等編入遊戲中
2.小肌肉動作:手指靈巧及手協調
3.動協調(傳接球)與視動轉換(按規定的視訊坐動作)
4.動協調與轉換(由掌聲、鈴鼓聲、哨聲指揮動作)
5.感覺的統整:聽不同的聲音做不同的動作

(三)眼球運轉訓練:注視、追視、搜尋等

(四)板書訓練:方向感、形狀、長短、角度等概念,用塗鴉、指畫、板書等

(五)形狀知覺訓練:
1.辨認形戕要素:以積木等依不同的形狀要素做配對與分類。
2.由實物到圖形:依特徵及特性操作與分類、命名。
3.認識符號:透過視、觸、聽及動覺,由立體到平面且圖文並現認識符號。
4.辨認形狀缺損:拼圖板、積木造型,紙筆畫等由簡而繁。
5.形狀的整體操作:形、拼圖、大型滾筒、泥塑等
6.形狀之部分的操作:火柴棒拼圖、人體拼圖、木棒或木板建構(布納)
7.形狀之單元的操作:插洞板建造直線、方形、對角線及重疊圖形等。
     疊積木仿疊與憶疊,玩樂,接點成線等。
8.形狀之子形的操作:利用積木構成房子的門戶、窗戶、煙囪等。
9.形象背景的分化:找隱藏圖形,物堆中找特定物,雜亂之物分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