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右鍵語法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知覺動作訓練

本文來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區「早療研習」資料                     邱先富老師講演講義   94/4/23


kephart 的知覺—動作論






一、學習的發展階段:
分六個階段,只重視其順序,而未強調其時機。
1.大肌肉動作期:獲得正確的「運動感覺的資訊」
2.動作知覺期:經動作的收集資訊後,將資訊構成知覺印象。
3.知覺動作期:由認知訊息來指揮動作,而後以動作驗證之。 
知覺與動作的兩個世界若配合不當或未配合,會因資訊各自有別而矛盾,勢將產生知覺 作用的障礙。
4.知覺期:無須動作之全部介入,即可產生知覺印象。如只靠審視而歸類。
5.知覺概念期:運用知覺辨認作用,由比較異同而產生概念。
6.概念期:將知覺資訊予以類化,經存同去異的抽象作用而產生高層次的知識,用原理原則 等念組成有系統的認知。

二、學習發展階段的教育意義
(一)成就動作基礎
1.姿勢:藉著正確姿勢建立空間的據點,並促進迅速與有效動作。
2.兩側感(自我中心的方位感覺):對自己身體兩側的內在認知。
3.方向感(客觀的方位感覺)及參照點:把內在的兩側辨別作用擴大為空間事物的兩側相對關係的概念。
4.身體形象(意識):對於身體位、結構及功能的充分認識,是發展任何動作的起點,有了身體形象為基準,空間的大小及事物占據空間的相對關係位置都可以獲得瞭解。

(二)動作類化作用
1.平衡與姿勢:維持身體的平衡與控制自如的各種姿勢,以認識環境。
2.移動能力:如有缺陷或遲緩,會導玫探索環境與收集資訊的困難。
3.與環境接觸能力:由於接觸動作的類化作用,可產生形狀及形象背景區分等更高層次概念的學習。
4.截取與推出物體的能力:如本項動作能力缺陷,則環境探索動作會為之阻滯,終至於智慧發展遲緩,認知作用失常。

(三)知覺作用的過程 凱伯說:「教學必須以兒童任何學習的整體活動為目標,包括:輸入、統整、輸出、回 饋等過程,任一過程有缺陷,學習將遭遇困難。因此教學宜知覺作用與動作能力並重 且注重統整與回饋」

(四)知覺動作的配合
1.眼協調:動作引導知覺
2.手協調(視、聽動協調):知覺指揮動作
3.多重刺激之聯合 4.多重刺激之轉換

三、知覺動作發展的教學活動
(一)知覺動作訓練
1.平均台:移動身體與維持平衡的動作,前進、後退、側行與轉身等。
2.平衡板:臥、坐、站的前庭刺激,坐與站的動作,玩球或砂包等遊戲。
3.彈簧床:肌肉與平衡控制及身體形象,臥、坐、站的被動與主動彈動,各式彈跳(單腳、雙腳、轉身、膝跳、臀跳等),配合數數跳,配合接球跳等。
4.仰臥動作:頭、手、腳的動作。
5.裝扮模仿:如母鴨走、大象行、兔子跳等。
6.韻律活動:配合音樂節奏的各種步伐及動作。

(二)知覺動作配合
1.大肌肉動作:走、跑、跳等編入遊戲中
2.小肌肉動作:手指靈巧及手協調
3.動協調(傳接球)與視動轉換(按規定的視訊坐動作)
4.動協調與轉換(由掌聲、鈴鼓聲、哨聲指揮動作)
5.感覺的統整:聽不同的聲音做不同的動作

(三)眼球運轉訓練:注視、追視、搜尋等

(四)板書訓練:方向感、形狀、長短、角度等概念,用塗鴉、指畫、板書等

(五)形狀知覺訓練:
1.辨認形戕要素:以積木等依不同的形狀要素做配對與分類。
2.由實物到圖形:依特徵及特性操作與分類、命名。
3.認識符號:透過視、觸、聽及動覺,由立體到平面且圖文並現認識符號。
4.辨認形狀缺損:拼圖板、積木造型,紙筆畫等由簡而繁。
5.形狀的整體操作:形、拼圖、大型滾筒、泥塑等
6.形狀之部分的操作:火柴棒拼圖、人體拼圖、木棒或木板建構(布納)
7.形狀之單元的操作:插洞板建造直線、方形、對角線及重疊圖形等。
     疊積木仿疊與憶疊,玩樂,接點成線等。
8.形狀之子形的操作:利用積木構成房子的門戶、窗戶、煙囪等。
9.形象背景的分化:找隱藏圖形,物堆中找特定物,雜亂之物分類等